财新传媒
2014年02月26日 11:43

从午夜到清晨

朱也旷

 

  松竹梅餐厅栗色的柜台后,站着两位体态截然不同的小姐。一位高而瘦,我们背地里称她为瓶瓶;一位矮而胖,我们背地里称她为罐罐。在罐罐头上方二尺处,柜台的顶部,爬满了塑料的常青藤。绿叶丛中,掩映着黄色的桔子和紫色的葡萄。不用说,它们也是塑料的。餐厅的北墙上,一面大镜子嵌在栗色的边框中。我们照例挨着镜子落座。今晚,手拿红色菜谱夹向我们走来的是罐罐,而不是瓶瓶。她们两人都不漂亮。相形之下,瓶瓶...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01日 17:11

赫德逊河畔访夏志清

 

  夏志清的寓所在曼哈顿百老汇大街附近一条僻静的街道上,距离他曾经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赫德逊河一箭之地。

  老式电梯一直通向五楼。这是一套书籍拥塞的公寓,从过道开始,室内的每一个墙面都被放满了书的书架所占据,书房里的两张书桌上报刊书籍更是堆积如山。桌上的不少出版物是国内寄去的,“我这里有《书城》,上面有我的文章。”夏志清随手拿起一本杂志这样说道。

  客厅的长桌上放满了药瓶,里面有各种维生素。...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29日 12:43

中国没有好的文学史,一本也没有

 

    近读《剑桥中国文学史》,发现诸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不是翻译问题,而是史识问题,于是想起不久前,我发起的一场小小的发现米尔斯基的运动。运动自然不成功,原因也许在于我的懒惰,不愿意像写木心那样写米尔斯基。不过,还是有人如刀尔登、李淼,还有杨键的哥哥杨子等,在我的忽悠下,去买了那本《俄国文学史》。书是刘文飞翻译的,远不如他的另一本译著(《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流行,且有点贵,贵得好像我拿了提...

阅读全文>>
2013年09月14日 11:27

“月明星稀”如同谶语(二)

    然而,既然星系与星系在相互分离,背道而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推动它们。物理学家普遍假设,这个幕后推手就是暗能量。它看不见,摸不着,像幽灵一样充斥于整个宇宙空间,除了负责提供斥力外,什么事也不做。

    既然暗能量是造成星系与星系分离的幕后推手,那么凭什么就不会造成星系本身的分离呢?于是又有物理学家指出一种可能,造成宇宙膨胀的那股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再过几百亿年,就会...

阅读全文>>
2013年09月12日 11:44

“月明星稀”如同谶语(一)

朱也旷 

 

    上中学时,接触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第一次知道了热寂说:宇宙最终将到达一片死寂、没有任何活力的热平衡状态。原来宇宙还有这么一个下场,我隐约有些担心。不过老师很快就解除了我们的担心,用的是恩格斯的“运动不灭原理”以及一个假设:“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跃起来……”。当时的...

阅读全文>>
2013年08月28日 23:01

米尔斯基和他的《俄国文学史》(三)

  从具体的写作风格和结构方式上看,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也很有特色,其突出之处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结构灵活,起承转合相当自如。这是一部俄国文学“通史”,从俄国文学的起源一直写到作者动笔写作此书的1925年,将长达千年的文学历史纳入一部两卷本著作,这显然需要结构上的巧妙设计。米尔斯基采用的方法是兼顾点线面,在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学史线索的同时,通过若干概论给出关于某个文学时代、某种文学环境、某...

阅读全文>>
2013年08月28日 22:52

米尔斯基和他的《俄国文学史》(二)

  米尔斯基于1924年动笔写作《俄国文学史》,其动机既有在伦敦大学斯拉夫学院教授俄国文学课程[21]以及履行与克诺普夫出版社(Knopf)[22]所签合同的实际需要,也有向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推介俄国文学的强烈冲动。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并非英语世界中关于俄国文学最早的史著,在它之前早已有过多部同类著作,《俄国文学史》后所附长长的参考文献目录便是一个证明。米尔斯基写作这部文学史的“条件”似乎也并不理想。他...

阅读全文>>
2013年08月28日 22:43

米尔斯基和他的《俄国文学史》(一)

 刘文飞

 

    关于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有这样两段脍炙人口的话:第一段话出自纳博科夫之口。20世纪40年代末,一位希望重印“米尔斯基文学史”的美国编辑致信纳博科夫,希望后者写一份建议再版此书的推荐信,纳博科夫并未同意,他在回信中这样写道:“是的,我十分欣赏米尔斯基的这部著作。实际上,我认为这是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最好的一部俄国文学史。不幸的是,我必须放弃举荐此书的荣幸,因为这位可怜的...

阅读全文>>
2013年07月27日 17:03

通往《伊利亚特》的旅程

  朱也旷

  年轻时因为写了几篇小说,混了个作家的头衔,顺便也结识了一些同样做文学梦的青年作家。既然做着相同的梦,大家便不时小聚一回,谈谈各自的作品,谈谈圈子里的事情和圈子外的新闻,有时也会讲一些笑话,尤其是黄色笑话和政治笑话。

  自然大家也会谈到一些外国作家,谈得最多的是谁,已经忘了,反正不外乎20世纪的名家;间或也会谈到19世纪的作家,但在我们眼中,他们差不多都过时了,落伍了。例如我们可能会...

阅读全文>>
2013年06月08日 21:23

马车夫,在界线的另一侧

  朱也旷

  马车夫姚纳的儿子死了,儿子是姚纳在彼得堡惟一的亲人。姚纳的老婆,也就是儿子的母亲,也死了,什么时候死的,不知道,反正是在这之前。用姚纳自己的说法,死神找错了门,本应该来找他,却找上了他儿子。

  这是契诃夫早期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苦恼》所揭示的一个境遇。在小说的前面有一句引文“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出自俄罗斯宗教诗《约瑟夫的哭泣和往事》,这句引文限定了小说的主题,即小说要表达的...

阅读全文>>
2013年05月25日 16:00

没有思想的思想家

没有思想的思想家

 

朱也旷

 

  

1889年,契诃夫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批评界对《没有意思的故事》等杰作的误解,心怀嫉妒的文人同行的诋毁,哥哥尼古拉的病逝,两个剧本的失败等等,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他。这年年底,对自己的状况感到厌倦和不满的契诃夫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暂时告别已取得相当成功的文学生涯,去遥远的萨哈林岛直面真正的苦难,深入了解岛上苦役犯们的生活。他需要一个大的改变来拯救自己,并藉此为社会做点切...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16日 10:56

历史可以这样假设吗?

  ——朱学勤的错误与美利坚的建国

  朱也旷

  如果克里奥佩特拉的鼻子高一点或者矮一点,那么历史就会变个模样,这个著名的说法据说也适用于美国的建国时刻。在讲了一些美国的有利条件后,历史学家朱学勤说:“甚至当历史召唤,需要写独立宣言时,只好杰斐逊在场;当历史第二次召唤,需要制定1787年宪法,汉密尔顿在场,杰斐逊在法国。如果这两个人出场次序颠倒,那就既不会有《独立宣言》(或者会是另一个样子),也不...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11日 11:16

木罂缻渡河

朱也旷

 

1

  在《淮阴侯列传》中,有一个韩信战胜魏王豹的著名战例。这位反复无常的豹先生本已与人气飙升的刘邦结盟,见他在彭城郊外打了个大败仗,不但死伤无数,连老爷子也给人捉去了,便又投靠到项羽那边。背汉和楚后的魏王积极备战,“盛兵蒲坂”, “塞临晋”,总而言之是据险扼要,负隅抵抗。但他这样做只是给韩大将军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

  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03日 20:51

绚烂的孤立

 ——在木心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文学回忆录》,我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文章已经发表,在网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流传。文中的观点,这里不再重复。

  我曾经在文中说,《文学回忆录》的一个亮点在于世界文学格局之下的中国古典文学。这倒使我想起一本书,也是世界眼光的,也是私人性质的。它是胡兰成的《中国文学史话》。这本书,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它的主要内容是由胡兰成写于1944年至1977年的五篇文章组成的...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23日 11:01

我们缺少什么

朱也旷

 

  在任何情况下,对一个世纪发言都会有一种大言不惭的感觉。

  我们的诗歌到了唐代已经耗尽了它所包含的种种可能,并使以后的诗歌创作几乎失去了意义;不入大雅之堂的小说经过千年的发展,无论世俗小说、历史小说或幻想小说,也都达到了顶峰,形成了区别于欧洲小说的中国小说。在举步维艰的世纪之初,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或多扇窗户。外来影响加上白话文运动,本应产生极高的期许,结果却不尽如人...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23日 09:40

《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

   我觉得要谈论目前的这个《赵氏孤儿》(林兆华导演、金海曙编剧,2003年5月北京人艺首演),还是要先回顾一下纪君祥的那个本子。纪君祥在对历史材料进行加工时,做了很多的改动。譬如在历史上程婴是赵朔的友人,到了剧中却变成了草泽医生,身份的转变至少带来了道具上的方便:孤儿被藏到了医生的药箱子中,而不是如《史记》中记载的藏在他母亲的绔中——这在舞台上实在不雅。再如像公孙杵臼这个对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15日 09:04

论木心

——作为信仰的文学

 

朱也旷

 

  继叶嘉莹的听课笔记将我们领进顾随先生六十年前的课堂之后,由陈丹青整理的听课笔记(《1989-1994文学回忆录》)也出版了,这使我们可以从容领略另一位良师的风采。

  梁文道在序言里称木心为局外人,这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恰当的分类。非但如此,这还是一个局外人对着一群局外人讲文学课的事。这群局外人是与文学并无直接关系的人,主要是画家。讲课时间是在二十年前,地点是在异国他...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23日 19:21

被误解的契诃夫

朱也旷

 

  伟大的作家通常是在不断的误解中逐渐被人理解的,契诃夫就是这样一位作家。需要指出的是,对契诃夫的误解还具有某种反复性和戏剧性。他的《海鸥》在圣彼得堡的一家颇有声誉的剧院首演时遭到了失败。在场的人一致同意,在俄罗斯的舞台上,还从没有见过如此惨重的失败。“他为什么不满足于写点小说呢?”有人幸灾乐祸地说。的确,那时候他的小说是很有名气的。

  两年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又把这出戏搬上了舞台,在...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16日 15:43

自然勋章的两面

——纪念达尔文和果戈理诞辰二百周年

 

朱也旷

 

  二百年前,至少有两个伟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上[1]。这两个人,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文学家,他们不同的身份恰好构成了赫胥黎所谓的自然勋章的两面[2]

  对于达尔文,科学界在年初就已经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特殊敬意了。著名的《自然》杂志和《科学美国人》杂志均发表纪念性的专题文章。2009年2月12日,企鹅出版社推出了《物种起源》的纪念精装本,英国当代艺术家达米·...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29日 10:35

不幸时光的慰藉,兼悼许良英先生

  大约二十年前,我曾经有过一段不幸的时光。在那种处境下,能够安慰我的只有极少数的东西,如莫扎特的《安魂曲》,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卡夫卡的小说,佛教音乐,还有一位科学家的文集。

  至今我还记得,我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大声朗读《狱中书简》的情形。我差不多能把其中题为《十年之后》的那部分完全背下来。我觉得我能够通过切肤之痛体验那位德国神学家的思想了。“过去的十年不是这样的,我们...

阅读全文>>